2022年校(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坚持党校姓党、社院姓社,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安排部署,持续完成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保障任务,进一步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有新发展。
一、坚持一条主线,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把“学好、讲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主线”,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全面深入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校委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抓手,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全面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认真贯彻落实。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把中央、省委、市委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校(院)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质量和水平。对照办学质量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各项要求。
3.科学精准讲授。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单元,从不同学科领域和专业视角,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校(院)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二、围绕两个重点,推动创新发展
始终围绕教学、科研“两个重点”,丰富教研咨方式方法,推动一体化创新发展,力争教学、科研、咨政有新突破。
4.做好轮训工作。根据上级安排部署,上半年,在前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精心筹备,做好全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轮训工作;下半年,全力聚焦党的二十大,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统筹谋划、提前准备,调动全校(院)教育培训资源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和宣传宣讲工作。
5.丰富教学方法。以访谈式、案例式、模拟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校(院)各主体班教学方式方法。提升青干班“学员论坛”质量水平,并尝试在处级班、科级班等班次开展相应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主体班次互动式教学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30%。
6.优化课程体系。按照校(院)《推进“用学术讲政治”工作方案》《精品课程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以研促教选精品、以练促教磨精品、以赛促教评精品、以评促教出精品,建立外请专家长期指导交流机制,打造精品课程。整合教学资源,选取优秀、打磨经典,均衡推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根、党的创新理论为纲的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主干课程体系。及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学理基础、深刻进行理论阐释,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课程;突出本地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党建研究,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的党史、“四史”系列课程;结合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做法、经验,加强应急管理及舆情应对研究,形成既符合西安实际,又具有指导作用的专题课程。
7.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注重协调合作,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按计划、依规矩进行。进一步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根据各主体班次培训时长、学员构成和教学主题,进行开卷考试、理论(咨政)文章撰写等适合班次特点的考核;同时,结合校(院)实际,探索开展“学员测评、教师互评、校(院)抽评”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8.提高科研水平。修订、制定相关工作办法或补充办法,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流程,管理好、使用好科研资助资金。拓展科研工作参与范围,以教研人员为主体,鼓励和引导行政人员参与科研活动。拓展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认定范畴,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研工作新趋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制定校(院)《科研选题指南》,采取“清单选题、自主出题、统筹派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科研成果级别与层次。
9.加强学术交流。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加大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每个教研部组织至少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独立定主题、搞组织、出成果。积极参加全国党校系统和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10.建立特色智库。进一步发挥“决策咨询研究室(智库)”职能作用,健全完善智库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重视成果考核评价、推动成果应用转化。坚持“三个聚焦”和“一个反映”,以我市工作实际和典型问题为导向,建立符合本地需求的特色智库。加强与上级党校、市级部门、现代媒体等的交流合作,拓宽决策咨询成果报送通道。
11.推进教研一体化。立项省部级课题不少于6项,立项校级课题不少于50项,争取国家级课题。校级课题转化教学课题率达到30%以上。
三、强化三项工作,提升办学质量
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办学保障建设“三项工作”,不断提升校(院)软硬件水平,为干部教学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12.增强师资力量。按照校(院)教学科研等实际需求,做好人才甄别和筛选工作,引进有志于干部教育事业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探索兄弟党校、地方高校知名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机制,邀请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课堂讲授的领导干部走上党校讲台。
13.强化人才培养。在坚持学历提升、专题培训、导师帮带等教师培养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教研人员学科界限与研究方向,坚持“因材施教、按需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级部门、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坚持新进教师在校内行政部门见习和跟班听课制度,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重视行政后勤人员培养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对外交流和委托代培等方式,提升行政后勤人员素质能力。
14.加强干部管理。严格执行干部人事政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做好职务任免、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等相关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和校(院)现状,进一步探索“双轨制”下的干部管理模式,增强教研、教辅、行政等各类岗位的吸引力,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15.做好老干工作。认真落实好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扎实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16.严肃校风学风。坚持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强化校规校纪,加强教职工日常管理和在校学员管理,大力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文风。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讲政治贯彻于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坚决杜绝在重大政治问题和大是大非上出现“噪音”“杂音”。
17.提升服务质量。健全完善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监督物业公司加大后勤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标准和业务技能,做好餐饮住宿、绿化保洁、校园安保等各项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18.严格财务管理。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以内控制度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按照要求完成资金支付进度工作,做好财务公开。
19.建设美丽校园。大力倡导文明、环保、节约理念,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创建节约型机构。定期对校内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排查与维护,加强人员、车辆门禁管理,提升校园环境和安全保障。
20.建设红色校园。利用宣传栏、灯箱、LED电子屏、文化展板等,及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方针政策,营造校园红色氛围。
21.建设智慧校园。持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校园无线网络扩容提速、信号优化,完善无纸化办公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丰富内容、扩展应用、优化运营,推进干部培训、学员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信息化。
22.提高图书资源利用。加强图书文献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开发,增加馆藏图书量,着力打造特色馆藏,进一步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提供全面服务空间和前沿理论资讯。
23.推进校园迁建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继续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加快推进校园迁建。
四、发挥四个作用,勇于担当作为
积极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四个作用”,充分体现党校(行政学院)“是党委的重要部门”职能,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主要目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4.办好干部培训。严格落实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在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70%、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20%、领导干部讲课不低于总课时20%等要求。认真完成市委安排的各级各类主体班次培训任务,确保学员到训率达90%以上。精心办好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班次。
25.加强思想引领。充分利用“一刊一网一端一公号”,广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省市重要决策部署。编撰发行《西安社会科学》4期,录制发布“党校微课堂”不少于20期,鼓励教研人员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发出党校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6.推进理论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加强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第一要务,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协作交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
27.开展决策咨询。加大省情、市情调研力度,组织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各教研部门撰写咨政报告不少于2篇,鼓励和引导其他教职工和在校学员参与撰写咨政报告,全年至少报送《咨政快讯》12期,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8.发挥社院职能。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密切与统战部门沟通协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社院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为统一战线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29.加强业务指导。以区(县)党校(行政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结果为导向,加强对区(县)党校培训、科研、办学等工作指导,推动区(县)党校之间交流学习,组织区(县)党校师资培训及“赛课赛教”活动,提升党校系统办学水平。
30.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履行政治责任、践行政治担当,继续做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餐饮住宿、办公会议、视频网络、物资采购、安保消杀等各项服务工作,保障指挥部安全、有序、高效运转。
五、突出政治统领,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引领、带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更好地推动校(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31.巩固党史教育成果。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和做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定期在全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在相应主体班次继续开设“四史”课程,组织骨干教师到基层一线宣传宣讲,持续推动党员干部淬炼思想灵魂、牢记初心使命。
32.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层层压实、严抓到底,坚决防止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
33.积极落实党建制度。落实党建工作汇报制度,各党支部定期向校委汇报工作,加大指导和督促落实党建工作的力度。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提高抓党建的工作能力。
34.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基本原则,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大力气纠治“庸懒散慢虚粗”,全面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党员之间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红红脸”“出出汗”。持续推进省级文明单位申建工作,加强教职工道德建设。
35.全面推进廉政建设。机关纪委认真落实监督责任,确保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紧盯廉政风险点,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工和学员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积极配合派驻纪检组开展各项工作。
36.持续进行帮扶工作。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周至县竹峪镇民主村经常性帮扶工作,加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